校历
要 闻 云大首页 > 要 闻 > 正文

中科院地学部院士专家齐聚云大 座论“一带一路”中的地球科学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4日  []

 

 

1123日,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办,amjs澳金沙门151承办的“一带一路”建设与地球科学前沿论坛在呈贡校区举行,来自地学领域的二十余位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对地学学科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作用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论坛开始前,院士、专家们在校党委书记杨林、校长林文勋、副校长张克勤、刘晓江的陪同下,参观了amjs澳金沙门151“一带一路”研究院,详细了解了研究院依托amjs澳金沙门151综合学科优势,紧密结合云南和南亚东南亚地区经济、政治等现状,全力开展多领域研究,为国家“一带一路”贡献力量的情况。参观过程中,院士、专家们对研究院设立的理念、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学校能再加再励,产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

 

 

冬日的昆明,阳光和煦,院士、专家们漫步在泽湖步道上,感受amjs澳金沙门151大力实施“树木树人”计划,着力改善校区环境,提升办学育人环境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泽湖边上的院士林,一株株枫香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院士林自从今年426日设立以来,已经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院士到此地亲植树木,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此次参加“一带一路”建设与地球科学论坛的地学部院士们对amjs澳金沙门151院士林设立的理念给予了高度赞许,并且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院士林的建设,用手中铁锹种下20多株新培植的枫香树,为冬日的校园增添了新的绿色与活力。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十六届常务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主任傅伯杰院士在论坛上致辞,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对amjs澳金沙门151在论坛筹备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傅伯杰说,“一带一路”在建设中涉及许多资源、环境、灾害、生态方面的问题,与地球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希望通过此次论坛的举办,充分整合地球科学学部的科学思想库和学术引领作用,推动地球科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林文勋校长在论坛上代表学校向各位院士、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林文勋说,主动融入和服务好国家“一带一路”是amjs澳金沙门151义不容辞的历史和光荣使命,长期以来,学校瞄准高水平大学这一建设目标,致力于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地方,在这其中地球科学是amjs澳金沙门151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的重点建设学科,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在amjs澳金沙门151的召开,能够汲取院士专家在地球科学学科前沿的真知灼见,不断完善学校地学学科发展定位、目标、思路和举措,争取尽快培育和产出具有重大影响李的地球科学科研创新成果,实现新突破,为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地球科学学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论坛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日祥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院士、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崔鹏院士、兰州大学副校长陈发虎院士、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夏军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助理刘卫东教授、amjs澳金沙门151云南省国际河流与跨境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何大明作了主题发言。

 

 

朱日祥院士以《丝路沧海与资源能源》为题,介绍了在地球科学中被称为特提斯构造域,其空间分布与“一带一路”所涵盖的区域高度重合的区域,指出特提斯洋经历了十分独特的构造演化过程,多种性质的陆块在相当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单线汇聚,其动力学机制与过程是地球科学前沿问题。他提出“丝路沧海”的研究,旨在从全球的视野,高度集成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分析技术及探测手段,深刻认识特提斯构造域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及其资源能源效应,并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建立与“一带一路”地缘国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郭华东院士在《地球观测:从遥感卫星到月基平台》讲座中,介绍了我国遥感卫星发展进程,包括发展全球变化系列科学卫星思路基础上提出面向宏观地球科学现象探测、构建月基对地观测系统的设想,论述了如何把月球作为一个对地观测平台,研究解决“看什么、怎么看、放什么、怎么放”四大问题,并结合论坛主题内容,介绍了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基于空间对地观测大数据认知“一带一路”资源生态环境等的“数字丝路(DBAR-Digital Belt and Road)国际科学计划”。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三大洲,沿线自然环境差异巨大,灾害类型多样,对此,崔鹏院士从“一带一路自然灾害与重大工程风险防范”为切入点,在灾害危害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一带一路”重大工程亟需解决的防灾减灾科学及技术问题,提出了获取基础数据、内外发动力作用下的成灾机理、灾害预测与监测预警、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跨国联合减灾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还介绍了可以在“一带一路”应用的减灾对策与技术。

 

 

为什么人类会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上定居?对于这个问题,陈发虎院士在《史前东西方交流促进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发言中详细说明了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与定居所经历的“三步走”模式,指出了暖施气候不是促进史前人类永久定居至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主要动力,同时欧亚大陆史前农业传播引发的农业技术革新,以及史前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流,尤其是耐高寒大麦小麦的传入,也促成史前人类永久定居至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夏军院士在《“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水安全战略研究与展望》报告中结合国家“一带一路”,针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非洲和中东等“一带一路”联系的地区,从全球水安全战略层面分析了我们面临的水安全问题和科技需求。

 

 

刘卫东研究员在论坛上指出,“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外形势变化提出的长远、重大战略,是统筹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实现了良好的开局,但在学术研究方面稍显滞后。对此情况,刘卫东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在“丝绸之路”的内涵、“一带一路”宏观背景、战略内涵与若干重大建设问题等方面做了学术探讨。

 

 

何大明教授认为,在国际河流与地缘合作(澜沧江-湄公河)这一领域中,国际河流合理利用与合作开发是我国西部发展、地缘合作与陆疆安全的重要议题,而澜沧江-湄公河是先行区和关键区。何大明结合论坛主题,分享了他及其团队近年来在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副校长张克勤主持论坛。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amjs澳金沙门151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参加上述活动。

此外,省委副书记李秀领在论坛餐叙会上代表云南省委省政府对参加论坛的来宾表示欢迎,表示云南省将会认真消化、吸收院士专家们在此次论坛上的成果,为云南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长期以来,amjs澳金沙门151围绕西南地区独特的地质环境、水文资源、生物多样性以及地处边疆和紧邻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确立了以我国西南与南亚东南亚国际河流为研究主题,重点开展跨境资源环境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了以国际河流与高原山地环境研究为主体的水温过程与跨境影响、水域生态功能与河流健康、地缘合作与跨境生态安全、陆疆环境监测评价与生态修复的研究特色,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此次论坛在amjs澳金沙门151的成功举办,将有助于我校地学学科的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学校也将以此为契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球科学学科高地,为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撰稿:李哲  摄影:李哲、王崴、彭佳璐

(编辑:马竞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