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历
要 闻 云大首页 > 要 闻 > 正文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报告(2016)》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9日  []

 

128日,由amjs澳金沙门151大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周边外交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报告(2016)》新书发布会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分析和展望了2015~2016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结合澜湄合作机制建设等新形势就我国进一步推动次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并正式发布了《大湄公河次区域蓝皮书: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报告(2016)》一书。

 

 

澜湄合作机制开启次区域合作新篇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合作进入六国自主、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2015年启动的澜湄合作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合作的新机制、新实践和新平台,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次区域层面上,澜湄合作机制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合作进入到了一个六国自主、全面深化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必将为该区域合作的全面拓展和深化带来更强劲的动力和更丰富的内涵,促进区域内各国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对于中国来说,湄公河地区是我国塑造和谐周边、打造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条件最好的区域,积极倡导并推进澜湄机制建设,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和打造区域合作升级版的一步先手棋试验田,对于建构周边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从世界范围来看,近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持续低迷,以孤立主义、保护主义为代表的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各国既处于深化合作期,又处于摩擦多发期。在此关头澜湄合作迎难而上,沿岸六个发展中国家有望通过合作凝聚更强大的动力,将其打造成为发展中国家推进全球化、区域化的新典范,将在更广大的范围内产生影响和示范效应。

根据《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三亚宣言》和其他相关文件所确立的“3+5”合作框架,围绕共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全面深化合作。在政治安全领域,进一步密切高层交往,加强治国理政交流,更多开展各国议会、政党、民间团体多渠道的交流,以增进政治互信。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绿色发展,积极开展减贫合作,改善民生。社会人文方面,在教育、科技、文化、旅游、青年等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应以中线为重点加快互联互通建设,着力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强跨境经济合作,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与合作,加强农业和减贫合作,增进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加强非传统安全合作的机制建设,以及扎实推进早期收获。

展望未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六国将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着力推进澜湄机制各项合作,打造更为紧密、互利合作的澜湄共同体,为次区域各国和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共同推动次区域从共饮一江水命运共同体的华丽升级。

 澜湄合作机制需准确定位发挥优势:在次区域众多的多边机制中脱颖而出

澜湄合作机制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并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已创建了机制框架,明确了合作原则、目标,确定了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支柱,以及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五个优先合作方向,研究和提出了深化合作的具体举措,通过了早期收获项目清单,为澜湄全面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澜湄合作机制作为澜湄次区域的新生事物,还面临着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即澜湄合作机制与GMS等已有合作机制的协调问题、湄公河各国对参与澜湄合作机制的参与度问题、中国对于澜湄合作机制的投入力度问题。

未来中国要通过明晰澜湄合作机制在中国东盟关系中的定位;秉持开放包容、灵活机动的理念;发挥独到优势,构筑共同利益基础;重点经营中路合作,吸引和带动东路和西路;扎实推进早期收获,尽快形成示范效应等途径,促使澜湄合作机制在次区域众多的多边机制中脱颖而出。

推动澜湄合作机制下的国际减贫合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世界减贫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减贫问题是澜湄各国最为关切的焦点之一,也是澜湄机制下重点合作的优先方向之一。基于贫困指数、人均国民收入和贫困差距指数分析,缅甸、老挝、柬埔寨贫困程度明显比较严重。从区域国家对比看,越南经过革新开发以来,经济长期处于保持较快发展,减贫措施得力,效果明显。泰国和中国从人均收入看,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仍然存在着较大基数的贫困人口。

  

自二战结束以来,澜湄地区一直是国际社会开展减贫工作的重点区域,不仅域外国家如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纷纷对澜湄地区施以援手,一些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联合国、亚洲开发银行等也以多种形式,对澜湄地区的贫困问题付出了诸多的努力,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尽管澜湄地区的国际扶贫合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贫困问题却仍然突出。究其原因,除了澜湄地区本身经济基础薄弱外,各种合作机制在本地区的相互竞争,域外大国在本地区的角力,各国政局复杂,项目合作面临环评压力以及合作缺乏系统规划和评估等因素困扰了澜湄次区域国际减贫合作的开展。

未来中国在澜湄机制下推进澜湄地区国际减贫合作,首先,要做好国际减贫合作顶层设计,确定合作定位、原则、目标以及合作重点国别与地区。其次,要完善国际减贫合作机制,开展贫困信息调研,交流减贫经验,并开展减贫项目规划,加强国际项目监督和评估。最后,要加强减贫行动与政策协调,例如加强与区域内部经济政策领域和区域其他机制的沟通协调,加强区域各国国际政经组织中的协调合作及与相关大国的沟通协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拓宽资金来源等。

推进我国与湄公河国家国际产能合作:助推一带一路与澜湄合作建设

湄公河五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对象。20163月,在海南三亚召开的澜湄机制首次领导人会议上,六国共同发表了《澜沧江湄公河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依据相关国家法律框架和发展实际,依托交通互联互通和产业集聚区平台,优先推进电力、电网、汽车、冶金、建材、配套工业、轻工纺织、医疗设备、信息通信、轨道交通、水路交通、航空运输、装备制造、可再生能源、农业以及农产品和水产加工等领域的产能合作。这表明了澜湄六国通过开展产能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强烈愿望,也意味着我国与湄公河各国的产能合作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但由于湄公河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普遍较低,国力相对弱小,我国与各国的产能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合作规模有限,加之我国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经验不足,导致我国与湄公河各国产能合作存在制度化建设较为缺乏,与各国的需求对接不够,对制度环境了解不够,对各国产能合作的风险认识不足等诸多问题。

现阶段要通过尽快建立和完善与湄公河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机制;注重与湄公河各国产能合作需求的有效对接;充分利用境外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平台;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确定一批早期收获项目;创新国际产能合作模式,尝试建营一体化新模式;设立多边或双边的产能合作基金,为合作项目提供资金保障;深入研究湄公河国家的产能合作环境;充分汲取发达国家在国际产能合作中的经验教训等途径进一步推进与湄公河各国的产能合作,助推一带一路与澜湄合作建设。

缅甸非政府组织的涉华活动日趋活跃:应进一步提升中方企业的应对能力

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对外投资力度 。缅甸虽然自身经济水平落后,但发展潜力巨大,成为中国对外投资主要的周边国家之一。中国在缅投资的很多重大战略项目,受其投入资金较大、涉及利益面广和影响较大等原因,常常成为缅甸非政府组织关注和攻击的焦点。一些非政府组织通过发布片面性报告鼓动群众对中国投资项目进行抗议和反对,使当地民众产生对华排斥心理,阻碍了中国在缅投资项目的正常建设,也不利于中缅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

缅甸非政府组织开展涉华活动是与缅甸政治转型齐头并进的,参与涉华活动的非政府组织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加之一向倡导民主的民盟政府上台,社会自由化将会进一步放开,社会组织的活动的自由度也将会随之提高。现今非政府组织的涉华活动呈现出涉华活动数量不断上升,中资项目为涉华活动开展的重点对象,以及非政府组织之间及与媒体间的合作将继续加强等新发展趋势。

鉴此,中国企业在缅开展投资活动时,应吸取经验教训,建立健全反应机制,加强对缅甸非政府组织的舆论宣传力度,加强沟通、培养,化被动为主动,开展深入合作;同时,结合我国对缅援助机制和方式改革,推动我国非政府组织走出去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努力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使中国与缅甸的政治经济关系能够持续稳步发展。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报告》是由我校大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周边外交研究中心主编的社科文献蓝皮书系列,每年一本,今年是第六本,已经成为各方了解掌握大湄公河次区域相关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年度发展动向的重要资料,以及解析次区域合作热点和重点问题的权威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