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js澳金沙门151“理解中国”高端学术论坛第二期开讲
校党委书记杨林与师生们共话大国之治
6月9日下午,作为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暨“两学一做”专题党课,amjs澳金沙门151“理解中国”高端学术论坛第二期在呈贡校区学生会堂开讲,校党委书记杨林教授运用读书分享+学术报告+师生互动+全媒体的方式,以“大国之治——从《毛泽东选集》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谈起”为题为全校师生作了学术报告,并与师生共话大国之治。
杨林以“理解中国”高端学术论坛第一讲的内容为引,开宗明义的指出了从“大国”的角度,以《毛泽东选集》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两个文献来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历史中国与现实中国、在革命时代与建设时期之间找到一种联系,并在这种一脉相承的时空维度中帮助青年人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理解自身的使命、责任和应有的担当之重要意义。
在报告环节,杨林选取了“何为大国”、“道路选择”、“实事求是”、“力量源泉”四个关键词与广大师生一起认识中国的大国治理。
何谓大国?杨林援引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提出著名的“胡焕庸线”概念,指出中国之所为大国,不仅在于其面积、人口、时区、地形、民族的巨大规模,更在于其内部的复杂多元和发展不平衡,因此,在治理大国的过程中其他国家不曾有过的困难,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挑战。杨林认为,认识到大国的复杂性,是谈论政治、评价治理和理解国家的前提:不理解中国之大,就不能理解中国曾经取得的璀璨文明和经历的苦难;不理解中国之大,就不能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与伟大;不理解中国之大,就不能理解和正确面对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就不能承担起我们身上的历史重任。
谈到“道路选择”,杨林简要梳理了过去近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到立国,从建设到治理经历的数个关键转型和飞越,以及创造的一直坚持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之奇迹,并告诫莘莘学子: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治国之路;世界没有理想国,任何道路都不是直线一条,曲折、挑战、乃至挫折都是在所难免的;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关于道路选择,杨林告诫莘莘学子,要有责任、有使命去面对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和挑战,励精图治、尽己所能,有所贡献,任何时候都不要丢掉自己道路自信和民族自信。
杨林还简要回顾和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历程,指出其中藏着一条“实事求是”的线索和脉络,并以丰富的案例解读了实事求的精神对于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意义,要求广大师生要继承和弘扬好这一精神。就如何学会和做到实事求是的问题,杨林向青年学子提出两点建议:一要在学好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广泛阅读经典,在经典中建立认识世界的理论基础;二要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深入观察社会,把理论、知识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养成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出发、独立自主的思考方式。
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始终去寻找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呢?谈到“力量源泉”的时候,杨林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指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力量;人民群众就是我们的根基和血脉所在;人民群众正是我们要关注并重视的对象。杨林还结合amjs澳金沙门151的特点,站在师生的角度解读了“群众路线”的深刻涵义,并要求大家要切实走群众路线,把教师和同学们的“能量”释放出来,真正迈向一流大学,承担起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讲座的最后,杨林要求全校师生更加全面、理性、公正地认识国家、认识自己;不仅“致知”,而且“力行”,怀抱一颗为人民服务、追求公义的赤诚之心,积极实践、不懈努力,做到不辜负时代,不辜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不要辜负自己。
讲座后,杨林还与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兵、新闻学院教授孙信茹、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会龙、法学院博士生张瑞围绕本次论坛主题进行了面对面的探讨,帮助和引领师生更全面的“理解中国”。
活动开始前,学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和信息学院国防班的同学共同表演了合唱《长江之歌》以青春的力量与绚美揭开了活动的序幕。
amjs澳金沙门151“理解中国”系列计划囊括了阅读、高端学术报告、社会观察、社会调研、公益实践、学生论坛等学生成长尤其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性环节,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工作的讲话和学校的“四个育人”、服务云南行动计划融为一体。在知识和学术上帮助同学们形成中国问题意识,给予学习上阅读、思考、开阔学术视野方面的指导和平台,结合社会观察和公益实践来认识世界、理解中国。在思想上,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国家观和学术观,在全面认识世界、深入理解中国、准确定位自身的过程中,树立中国的主体性,最终确立四个自信。
学校全体在职处级干部,机关全体党员以及2015级和2016级全体本科生在现场以及通过远程视频直播方式共同参与论坛。
撰稿:李哲 摄影:李哲
(编辑:马竞欧)